详情页banner

联系我们

韶关百科学历教育网
地址一:韶关市武江区新民路-御龙湾A6-208(售楼部斜对面二楼)
矿山公园200米 
地址二:武江区吉祥路与芙蓉北二路交叉口,嘉乐苑二楼(工业路沙湖市场南侧
咨询电话:400 806 0751 全国免费拨打
办公电话:(0751)8138951,8707138
工作手机:1899 866 2118微信同号
咨询QQ:228680751
E-mail: 228680751@qq.com

院校动态新闻

首页>> 院校动态新闻>>

【南方+】韶关学院: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南方+】韶关学院党委书记孔云龙、校长廖益: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2022628日)

作者:韶关学院


媒体链接: c6630140.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3829&appversion=9000&firstColID=3829&date=NTJiOTI5ODMtZTg2OC00MjRkLWFlMWMtNjI5ZjJkZmVlMTM4&layer=3

近日,韶关学院传来2022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捷报:2022届校本部449名毕业生顺利考取研究生,录取率达9.8%,再创历史新高,其中,145人被“双一流”高校录取。这是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成果。一直以来,韶关学院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研升学已在韶院校园蔚然成风,成为广大学子的自觉追求。

“韶关学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办学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连续三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进入全国300强,‘广东粤北食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填补粤北地区及学校省级高水平科研平台空白,一批高层次人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添力赋能’……”近日,韶关学院党委书记孔云龙、校长廖益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学校聚焦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和层次,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发展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如何理解这句话?

孔云龙:我们在办学治校的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回答好“为谁办大学、办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这些事关高等教育事业的重大时代问题。

学校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在省委教育工委年度考核中,连续四年获得“好”的等级,获省级党建品牌一等奖2个,全国、全省党建示范创建单位多个……我们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确保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孔云龙:学校始终坚持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不动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以全面发展的理念培养人,以优良校风学风陶冶人,以优秀的校园文化塑造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党委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打造具有广度、高度、深度、温度的思政课。利用粤北红色史料资源,研究、创作、开发、活化华南教育历史,建设“学子志向林”……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学校大力推动党建进社区工作,在16个学生社区建立党建文化和社区文化阵地,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为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实行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的机制,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施,打造集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的学生社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学校实施大学生多维素质能力培育培养工程,充分发挥音、体、美、文、舞、外、艺、史等专业教育作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培养相关兴趣爱好,学习掌握一至两项专业以外的才艺技能等。

办学实力和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南方日报:站在新起点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如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廖益:学校大力实施“内涵发展战略、特色发展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合作发展战略”,力争到“十四五”末期,完善以师范教育为特色,以农学、工学为发展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与服务能力、高水平科研成果研究与转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取得全面进步和高质量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南方日报:学校“冲补强”建设实现了哪些主要突破?

廖益:近年来,学校以实施“冲补强”提升计划为重要发展契机、扎实推进“学科专业集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层次人才引育、重点科研平台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拓展、补齐办学条件短板、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等七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在校生超过3万人,为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二是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学校充分发挥省级重点学科的带动引领作用,促进和支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三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实效,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4项。四是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升,新增省级科研平台20个。五是高层次人才明显增多,现有博士比2016年增长229%。六是服务基础教育能力持续提高,发挥省级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为全省特别是粤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重点打造五大学科集群

南方日报:近年来,学校重点打造重点学科专业集群,成效如何?聚焦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有哪些具体计划?

廖益:近年来,学校按照“突出重点、扶持特色,对接需求、强化应用,合理布局、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重点打造“生态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现代机械装备、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教师教育”五大学科集群。目前,学校拥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冲补强”省级重点学科;与韶关市共建6个重点学科;同时加强22个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构建形成了省级、市校共建、校级三级重点学科体系。

学校聚焦多学科协调发展,将进一步整合学科优势资源,明确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积极培育与战略性支柱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和完善以提升学科建设核心指标为突破点,以服务国家、地方和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为结合点,以实现申硕目标为着力点的重点学科体系,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10个左右具有优势特色的重点学科,全面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实力。

南方日报:学校在服务地方、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如何担当作为?

孔云龙:韶关学院作为粤北唯一一所本科高校,牢固树立“地方所需,韶院所能”理念,聚焦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对标地方产业布局,主动作为,集聚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科技、智力和文化支撑,引导广大教师立足韶关、扎根粤北,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切实担负起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重任。

我们着力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资料库和数据中心第一高校”“华南教育学科史研究第一高校”“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学校联盟第一高校”,华南研学品牌多点开花、影响越来越广泛;大力推进韶关市市域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建设,为“法治韶关”“平安韶关”“善美韶关”建设贡献智慧力量;“韶关学院星火科技服务平台”打通学校科技成果向市场化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蝴蝶兰植物工厂”真情助推乡村振兴;学校与韶关各县市区和市有关党政部门、行业、企业等联手合作,共建科技小院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平台,学校服务地方的贡献度、显示度和知名度不断提高。

今后,学校将围绕省委“1+1+9”工作部署和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以及韶关市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定位,结合韶关乡村振兴、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等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力提高学科专业特色、应用性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真正做到对接地方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作出韶院贡献。

案例

科技服务“零距离”

“科技小院”打造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

韶关学院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自身优势,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模式,在韶关市始兴县深渡水乡、曲江枫湾镇、大塘镇建立“科技小院”,为农户、农企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科技服务,搭建了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三农”服务平台。“科技小院”有效解决了三华李控花错峰上市、蝴蝶兰病毒感染与幼苗烂根等产业痛点和农产品品质提升与深加工等问题,乐昌香芋软腐病防治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了油菜新品种3个、芥菜新品种4个、蝴蝶兰新品种30个,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实施“三机制一计划”

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韶关学院紧紧围绕全省及粤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探索形成了高校、政府、中小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四位一体”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决策机制、课程建设机制和课堂教学参与机制等“三机制”,师范生培养规格、结构得到优化,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服务粤北基础教育发展能力大幅提高。学校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实施“县域教师队伍整体提升计划”,全力支持推动粤北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成中小学校长、教师等教育系统培训5.2万人次,为韶关三区七县全部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县”验收作出积极贡献;“四维一体”农村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案例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库。

数读

学校占地总面积2627亩,校舍建筑面积94.52万平方米。面向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及多个国家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多人,11个学科门类,17个二级学院,73个本科专业。

专任教师1578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602人,硕士以上人员1353人。拥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省级科研平台26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各类省级专业30个(其中省级一流专业14个),通过IEET认证专业3个、通过师范专业认证专业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9门。

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1个;各类省级产业学院3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25个。2018年以来共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

近三年,毕业生年平均总体就业率达97%。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成绩不断提升,2021年获国赛铜奖1项,获省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5项。



分享到:
点击次数:512   更新时间:2022-06-28 05:53:10  【打印此页】  【关闭